公司简介

丰县传统戏剧的瑰宝——四平调

时间:2022-08-09 23:44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查看:  
内容摘要:你没有看错,盘点的就是吻,是吻,艾玛,脸红!简直狂虐狗!各位看官走过路过千万不要路过! 丰县四平调是由丰县花鼓演变而成的地方性剧种,广泛流行于苏北、鲁南、皖北及豫东地区。 1933年,以邹玉振、曹桂新、王汉臣、燕玉成、张心魁等为首的丰县花鼓艺人...

  你没有看错,盘点的就是吻,是吻,艾玛,脸红!简直狂虐狗!各位看官走过路过千万不要路过!

  丰县四平调是由丰县花鼓演变而成的地方性剧种,广泛流行于苏北、鲁南、皖北及豫东地区。

  1933年,以邹玉振、曹桂新、王汉臣、燕玉成、张心魁等为首的丰县花鼓艺人,在山东济南演出时,摘掉腰挎的花鼓,卸去脚下的木垫子,穿上戏曲服装,模仿戏曲化妆,首次登台演出,当时被人们称为“干砸梆”(只有梆子敲击节奏,没有其他伴奏乐器)。

  1935年,他们根据花鼓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的特点,且又有“评调”的唱腔调门,将花鼓定名为“四平调”。

  1940年,邹玉振、燕玉成、甄友明为首的三个花鼓班社,聚首安徽界首,开始带弦(坠琴)演出,大大增强了演出效果。

  1945年以后,又陆续增加了高胡、软弓京胡、笙、笛、三弦、琵琶等管弦乐器,并广泛吸收兄弟剧种和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确定“四平调”唱腔以“2、1、6、1”为行腔的落音,从形式到内容都具备了戏曲的特点。

  1956年冬、1957年春,丰县四平调剧团先后参加徐州地区和江苏省戏曲会演,演出的《小二门》、《柳条圈》荣获多个奖项。

  1959年全团到省戏剧学院集中学习提高,1960年晋升为徐州专区四平调剧团(由丰县代管,驻丰县)。

  丰县四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流水板、慢板、垛板、飞板、清板等,与伴奏音乐、曲牌构成完整的声腔体系。

  流水板,轻快、活泼且抒情,常在喜悦、欢快的唱腔中使用,在节奏上经常用偷字、闪板的方式为表演创造气氛;速度有慢、快之分,慢则委婉细腻,快则热烈跳荡。

  垛板,其特点是连唱数句不使用过门而一气呵成。飞板,由东北评剧“快落子” 移植演变而来,特点是紧打慢唱。

  清板,源于花鼓的“寒韵”,多在人物感情变化或歌颂、回忆的深情表达时采用。

  丰县四平调唱腔受民间小调影响较深,又保留了花鼓唱腔的精华,颇具特色。如表现才子佳人、姑娘小姐欢快喜悦的心情时,常用花鼓的“货郎调”来处理唱腔,为广大群众所乐道。

  丰县四平调初期因女演员少,多采取男扮女装,但都是本腔本调,尤忌假嗓演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演员逐步增加,本嗓演唱成为丰县四平调的一大特色。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带弦(坠琴)演唱,继而以高胡为领奏乐器后,又逐步增加笙、笛、唢呐、琵琶等管弦乐器,使本嗓运用更加自如,唱腔更加婉转优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进入乐队建制,进一步增强了本嗓演唱的表现力。

  丰县四平调以演小生、小旦行当戏为主,表演朴实、自然、细腻、柔美,节奏鲜明,做派庄重大方,善用化妆、道具,使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特别是1959年全员经过在省戏剧学院的学习进修,基本功和艺术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水袖功、把子功、跟头功、扇子功和身段组合、刀枪组合等广泛应用于表演之中,使这一地方戏剧的表演更趋于程式化。

  丰县四平调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回龙传》、《谢瑶环》、《恩仇记》、《珍珠塔》、《三告李彦明》、《三元会》、《访南阳》、《吕蒙正赶斋》等近200出,题材丰富,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在与时俱进中陆续排演了现代戏《杨立贝》、《焦裕禄》、《江姐》、《琼花》、《夺印》、《社长的女儿》、《年轻的一代》等,演出均轰动一时,效果颇佳。

  丰县四平调以其独特的艺术性、鲜明的地域性而立于地方戏剧之林,并涌现出王明仁、曹秀珍、许兰霞、王世兰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丰县四平调剧团的解体,专业演出活动消失,业余演出活动亦不多见。

  近年来,为加强对这一剧种的保护,丰县成立了四平调传承基地,后改为曹秀珍四平调剧团,2009年丰县四平调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曹秀珍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曹静被徐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

  如果不是有缘,你怎会找到我,如果不是精彩,又怎会欣赏到最后,点点关注呗,就当是一个奖励。